元妃省亲的盛事过后,荣国府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就在这段时日里,袭人似乎向主子告假回了一趟家。谁曾想,这次看似平常的探亲正规配资之家,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。袭人的母亲和兄长见她如今在贾府过得体面,便动了将她赎回家中的念头。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袭人措手不及,她当即就哭闹着坚决不肯,对着母亲和兄长说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。
这番话道出了袭人当年被卖入荣国府的缘由。原来在多年前,袭人的父母因家道中落,生计无着,万般无奈之下,只得将女儿卖入贾府为奴,以求一家人的活路。如今时过境迁,家中境况好转,父母兄长想起当年卖女求生的往事,不免心生愧疚。如今既然家业渐复,想要赎回女儿的自由身,这本是人之常情,是骨肉亲情最自然的流露。
然而袭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。她不仅哭闹着不肯,在回应母兄的话语中,还隐隐带着埋怨之意。但细品之下,这番话里更多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骄傲。如今的袭人已非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小丫头,她在荣国府站稳了脚跟,甚至有了几分体面。这番话的潜台词是:当年你们把我当作可以随意处置的财产,如今见我有了出息,又想把我赎回去。若是能给我找个更好的去处也就罢了,可你们能找到比荣国府更显赫的人家吗?既然不能给我更好的前程,又何必多此一举?
展开剩余71%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,字里行间都显示出袭人如今的底气。这底气从何而来?原来就在不久前,她已与宝玉有了云雨之情,宝玉对她愈发依赖。袭人暗自思忖,自己已然攀上了高枝,终身有靠。今时不同往日,她的身份地位早已不是那个平民之家能够企及的了。
权当我死了,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!这句话表面听来是赌气之言,实则暗含深意。袭人想表达的是:我的前程你们再也管不了,也没有能力管。这就是她面对母兄时,内心最真实的想法。
然而,袭人的这份自信从何而来?要知道荣国府中美女如云,宝玉的婚事自有贾母、贾政和王夫人做主。即便是为宝玉挑选贴身丫鬟,贾母的标准也是要针线活好、模样周正、口齿伶俐,而这三样袭人一样也不占。作为贾母屋里的丫头,这条路在老太太那里根本行不通。
宝玉确实依赖她、亲近她,甚至在这一时期对她还有生理上的需求。但宝玉在婚前根本没有选择屋里人的权力,一切都得由长辈安排。至于婚后,正妻带来的陪嫁丫头才是理所当然的通房丫头,就像平儿之于贾琏那样。比宝玉还年长两岁的袭人,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。那么,她凭什么如此自信,宁死也不愿回家呢?
不得不说,相比其他出身贫寒的丫鬟,袭人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野心。她渴望达到一个奴才所能企及的最高位置——像赵姨娘那样,为主子生儿育女,成为荣国府里半主半奴的姨娘。而且她不仅有这份心机,更有周密的计划和行动力。
她敏锐地观察到,贾母虽然默许宝玉和黛玉的姻缘,但王夫人却并不赞同。王夫人更中意自己的外甥女薛宝钗,认为宝钗的性格、为人处世更符合她的心意。更重要的是,王家和薛家本就是天然的同盟,相比孤女林黛玉,薛宝钗才是自己人。
袭人同样注意到,薛家正在极力促成金玉良缘。薛宝钗为了实现家族利益,频频接近宝玉。也就是说,薛家和宝钗本人对这门亲事都非常积极。袭人暗自盘算,将来若能有个像宝钗这样豁达大度、待下宽厚的主母,倒也不错。在她看来,黛玉和宝玉感情太好,恐怕容不下其他女人,而且黛玉很会辖制宝玉,这让她从心底对黛玉产生了排斥。
果然,细心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,特别是在宝玉挨打事件之后,王夫人、薛宝钗和袭人迅速结成了同盟。王夫人认可了袭人的姨娘身份,甚至开始给她发放姨娘的月例银子。也就是说,从袭人拒绝家人为她赎身,到获得王夫人认可,仅仅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——从正月到端午这段时间里,袭人就实现了自己的初步目标。
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就在王夫人对袭人极度信任的同时,袭人也失去了
发布于:天津市免息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